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明清时代 外国人眼中的无锡运河

2020

08/21

09:0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在造福中国人的同时,也在不断震惊着同时代的外国友人。他们沿运河往返南北,路经无锡,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他们眼里繁荣富庶的江南景象。近日,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文化总监金石声和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刘晴就以“外国人眼中的无锡运河”为话题展开对谈,从新颖的角度诠释了大运河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流动”,从而彰显了运河城市的包容度和开放性。

  朝鲜“公务员” 一天一夜穿越大运河无锡段

  在东亚邻国的著作中,要论对中国京杭大运河记载最为真实详尽的文献,当属明朝时期朝鲜官员崔溥的《漂海录》。崔溥原本只是朝鲜济州的一个小推官,因一次意外漂流,使他成为在京杭运河航道比较通畅的弘治年间走完大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更为重要的是,他回国后又用流畅的汉文写出了5.4万余字的中国行记《漂海录》。“令人激动的是,崔溥在常州府治下无锡县航行的一天一夜,也是对大运河无锡段(包括现在已经消失的城中直河)的完整穿行,透过他的文字并借助其他文献,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对明朝无锡运河沿岸的驿传系统(驿站、急递铺)进行回顾和复现。”刘晴说。

  她介绍,崔溥在以日记体记录行程时,起首日期后会先记下当天最终停驻的地方,然后再具体回溯展开当天的行程。崔溥一路航过望亭巡检司、马墓铺、纯安桥,直至四更才到“锡山留泊”,这个四更实际上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多,而这个“锡山留泊”,正是他当天日记起首记录的“锡山驿”。紧接着后面一篇日记写道,在锡山驿休息调整后,第二天二月十九日就接受了无锡知县赠送的“馔物”,即好吃好喝的东西。此后他就由锡山驿进入无锡县城,过建渡桥,走城中直河(即现在的中山路)自南向北完成了大运河无锡段最精彩的穿越。在县城内,他一路经过建虹桥、都宪门、少司寇第、亿丰桥、进士坊、锡山之下山,然后出北水关到县城外,经十里铺、高桥巡检司、藩葑铺、洛社铺到达石渎桥,走完了大运河无锡段,而从横林镇铺开始他就进入了武进界,二月十九日傍晚到达常州府治所在地。

  “以崔溥《漂海录》为引线,我们完成了对明代大运河无锡段驿传系统的梳理。”刘晴表示,明代江南由南到北分布的驿站和急递铺由于处于京杭运河沿线的特殊位置而备受重视,今天讨论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遗产廊道时,关于大运河无锡段的驿传系统尤其是锡山驿的地位,我们不应忽视。

  日本僧人 “汉文日记”对修复锡山驿帮助大

  无独有偶,崔溥行经京杭大运河半个世纪后,日本人策彦周良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两次作为日本遣明使副使与正使奉派入明。他在中国逗留期间,多次经过运河北上与南下。策彦周良把两次来华的经历梳理后写下《入明记·初渡集》和《入明记·再渡集》,以翔实隽洁的汉文记述了各地沿革古迹、商贸交易及世俗风情等,而《入明记》同时也是一部“凡是要地,皆营贸易”的中日运河贸易实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策彦周良是一位日本高僧,博学多才,通晓汉文,在中国考察时相当认真,记录也十分细致。”金石声根据史料介绍说,策彦周良第二次来华,沿运河考察,详细描写了惠山的名胜古迹。在他的记载中,还有大明帝国在运河沿线府县无锡县设立的主驿——锡山驿的详尽描述。那时的锡山驿究竟长什么样子?“驿门竖揭‘锡山驿’三大字,门左右有二门,一门额有‘传宜’二大字,里有‘儒绅’二大字。一门面有‘驻节’二大字,里有‘登俊’二大字。又有一门,横揭‘业桂坊’三大字,用第门欤。”

  金石声说,锡山驿古时在无锡县南门外,宋代于此设置驿站,明初原名无锡驿,洪武九年改为锡山驿,策彦周良所见正是正德六年重修后的驿站。“无锡南门有三景:望湖门、锡山驿、妙光塔。”但遗憾的是,如今其余两处皆有景观,而锡山驿仅存一处遗址。

  锡山驿今具体位于何处?“在新民路上,淘沙巷那里。”金石声表示,锡山驿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地理坐标,对它进行保护性修复将对无锡运河文化带和无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而如果要将锡山驿修复,日本人策彦周良的记录就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瑞士驴友 152年前留下无锡最早运河风光照

  在大运河上来往并留下文字资料的不少外国人,可以说对运河“一见钟情”,而无锡最早的一张运河风光照就是由外国人拍摄的。这便是152年前,瑞士驴友阿道夫·克莱尔为黄埠墩保存下来的一张老照片,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无锡最早的风景照。

  据介绍,阿道夫·克莱尔1860年以英国一家公司的丝绸监察员和采购员的身份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8年的生活。克莱尔是个资深驴友,喜欢摄影,有记日记的习惯。由于工作原因,他从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开始,游览了许多地方。克莱尔还喜欢搜集照片,在中国期间,他收藏了百余幅晚清时期的中国影像,生动记录了中国彼时的社会风貌。据其日记记载,克莱尔一行在1868年4月28日抵达无锡。

  当年瑞士人克莱尔留下的这张照片,为黄埠墩这个不足一亩的小岛,留下了最为珍贵的影像记忆。据了解,1860年5月底,黄埠墩的佛寺建筑在太平军攻克无锡时被烧毁。同治初,江苏巡抚李鸿章复建黄埠墩僧舍,名“圆通寺”,俗称“小金山寺”。克莱尔留存的这张老照片,真实记录了李鸿章重建后的“小金山寺”早期原貌。有趣的是,在克莱尔保存的这张老照片被发现之前,关于黄埠墩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影像资料,是一张摄于1915年左右的老照片。将这两张照片对比发现,近半个世纪里,黄埠墩和它上面的主体建筑变化并不大,只是多了几棵树而已。此后,黄埠墩又经历了两度毁建,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格局。

  (陈菁菁)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