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小康看城乡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活水码头”焕新姿 绘就“幸福小康”新画卷

2020

08/04

09:23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宜兴杨巷镇被誉为“千年古镇 、活水码头”,这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稻米产业历史悠久。在1882年出版的《宜兴县志》中就有“杨巷为米市”之记载。近年来,杨巷镇党委、镇政府着力挖掘整合稻米产业和历史文化资源,高水平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在创新党建工作平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自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上;在创新推进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强村富民步伐上;在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上,打造了多个亮点。

  党徽闪耀靓塘门

  塘门村曾是杨巷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近年来,村里通过开展村干部义务劳动日、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联组入户等活动,较好地调动了全村党员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全村治理水平。村里在镇党委的引导下,在全村党员作用发挥上创新了平台载体,收到了实效。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塘门村,每周六是村干部的固定劳动日。每逢周六,全体村干部就会带上绿化修剪工具开展义务护绿行动,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村里还完善了全村党员每年两次集中义务劳动制度,开展对公共绿化的管护和环境卫生清扫行动,这项制度已实施了10年时间,近年来还不断得到完善。

  党员户不仅要挂牌,还要亮承诺亮职责。2019年,结合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塘门村党总支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承诺带头拆除自家闲置危旧老房,化解村上各类矛盾纠纷,争做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先行村”活动,号召党员将自家老房拆得的断砖石块,无偿用作拓宽村道和填埋黑臭水塘的材料,以缓解村级财力紧缺的问题。党员要承诺对其所联系的农户负责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村里还规定,哪个村庄党员承诺兑现好,矛盾纠纷化解好,哪个村庄的环境整治提升先行实施。

  全村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感化了群众,凝聚了人心,让一些群众从以往村级治理中的“沉默者”“旁观者”变为“参谋者”“当事者”。一些村民主动参与到村庄保洁行动中,逐渐改变了不良卫生习惯。目前,村里已组建起一支由老党员、村民小组长和普通村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配合村“两委”督查村庄保洁问题和各种不文明行为,开展垃圾分类、秸秆禁烧等义务宣传活动。潘凤仙说:“村里接受市镇两级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检查考评,无须靠突击,无须花一分钱,全靠平时管理,2019年每季度村里测评成绩位居全镇前3位。”

  稻米飘香富邬泉

  邬泉村曾是杨巷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属纯农业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到外就业,留守农田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农。今后由谁来种田?怎么种?如何实现强村富民?这一系列问题成为镇村两级致力攻克的重点。2016年,邬泉村借着杨巷镇实施宜兴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稻米)融合发展试点项目的东风,在镇里的支持下,依托市金裕穗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个融合经济体,集中流转了本村农户的1500亩农田及其他村农户的6500多亩农田,实施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并拓展农旅项目,延伸产业链。该村党总支书记曹国群还主动担责,当起了该公司的“掌舵人”。

  经过近4年的运作,一幅强村富民的美好蓝图徐徐展开。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的运作,实现了土地流转增值,邬泉村土地流转增溢面积约70亩,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入约7万元。同时在秸秆禁烧、村级农田水利补贴等方面,村集体每年可节约开支至少20万元。通过流转农田这块,村集体每年共增收约30万元。此外,金裕穗公司严格按照优质稻米生产技术标准种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稻谷,每担可分别获得高出市场价20元、50元、150元的收益。2019年,流转地的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比周边水稻种植地区亩均效益高出200元,给村集体和农户带来了显著的增收效果。

  在强村富民的路上,邬泉村村“两委”成员永不满足,在杨巷镇党委、镇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描绘着一幅崭新的农旅发展新蓝图。村里利用300亩省级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正在打造田园综合体,在做大做强稻米产业的同时,利用农业景观开发农业旅游,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强村富民。“春看油菜花、夏看稻田画、体验亲子插秧……紧邻这个基地的江苏省淡水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届时可为游客增加一个观赏鱼的好去处。”曹书记说。

  通过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带动,并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让邬泉村干群在强村富民的路上越走越欢。至去年底,邬泉村实现了脱贫转化。村级财力的不断壮大,一批民生实事工程的建设,给村民增加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邬泉村强村富民的新路径,也让在外就业的徐文强等一批年轻大学生看到了种田增收的新希望,纷纷回乡加盟曹书记的团队,为邬泉村的强村富民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乡愁记忆留英驻

  连日来,位于英驻村琅玕自然村的马灯文化综合楼,新建的村老年活动室正进入室内装修。该活动室为木结构建筑,地面用青石板铺设,采光用明瓦,散发着浓浓的古色古香味。“它与‘古韵琅玕’武术马灯陈列馆、妙泉书院一起,成为马灯文化综合楼不可分割的3个组成部分,浓缩着村民们的乡愁记忆。”英驻村党总支书记印德方说。近年来,村里把新建马灯文化综合楼与修缮秦家大院、新建杨力耕纪念馆、保护百年榉树等工程,作为村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留住了村民的乡愁记忆,提升了“江苏省美丽乡村”的创建内涵。

  新建马灯文化综合楼,是英驻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中,村里修缮的秦家大院,展示了大院主人秦绍周及历代秦家人,从尚耕读文化、怀惴家国情怀、立志造福桑梓的良好家风。新建的杨力耕纪念馆,展示了仁人志士杨力耕,不畏强敌、投身抗战的家国情怀。保护百年榉树工程,展示了几代英驻人抵御外敌、尚德守义的思想风范。 “这些工程成为传承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平台,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亮点,成为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精品工程。村里已将它们串珠成线,挖掘整合成珍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印德方信心满满地说。(本网综合)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