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古迹寻踪 > 正文

运河繁华地:三里桥原来有三座

2020

07/24

14:1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无锡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运河航行的便利条件,使得旧时的无锡,跻身于“四大米市”之首。所以来无锡旅游,不可不去看那穿城而过的古运河,而看古运河,还可以去看在古运河畔赚足风光与繁华的三里桥。因为那里就是曾经的“米码头”。

  “三里桥因从北门至此有三里路,所以叫三里桥。”日前,跟随无锡知名文化学者郁有满,记者来到古运河畔探访。“你知道吗?三里桥原有三座,这是老北塘人都知道的。”站在新三里桥上,目之所及,运河风光尽收眼底。关于三里桥的掌故,郁有满娓娓道来。

  他说,第一座桥是最早的小三里桥,古称顾港桥,由顾悦之、顾恺之父子所建。此桥历史悠久,在无锡桥梁史上可与东晋的兴宁桥(盛巷桥)相比,但后代志书往往记载成三里桥,如《无锡志》,致使后人引起混淆,实际位置不同。第二座是三里桥,由明代顾懋章、顾可学父子所建,县志有所记载。自东晋至明,相隔1100多年,两座三里桥恰好都是顾氏父子所建。第三座才是脚下的新三里桥,1921年由复生堆栈股东蔡缄三建造,曾名砚坳桥,距三里桥约60米。由于建了新桥,而将原三里桥俗称为老三里桥。又由于原有小三里桥,遂将三里桥俗称为大三里桥。“也就是说,靠吴桥近的叫‘新三里桥’,远一些的叫‘老三里桥’。”

  “三里桥有37号,是从三里桥至新三里桥止的三里桥街;新三里桥有77号,是从新三里桥至旺盛里的新三里桥街。”郁有满说,1930年出版的《无锡年鉴》上记载有小三里桥的位置,就是后来的北塘公安局附近,桥前道路称小三里桥街。

  在黄埠墩旁的岸边,几年前建了一座牌楼,额书“无锡米市”。很多老无锡见了直摇头:“这牌楼,应该竖立在老三里桥附近才对啊!”对于老无锡人而言,当年的三里桥,商贾云集,船乘不绝。有米行的老板,站在三里桥上,对着运河上的船队吆喝一声:“给卸一船大米来!”便有船工撑起船槁,把船停在米行的岸边,很快,一船大米就从河上卸到了岸上。

  据记载,乾隆年间,无锡三里桥“米市”粮食的吞吐量,竟达到七八百万石,可见当年粮食交易的数据庞大。到了清朝的光绪年间,从无锡的北城门到三里桥段,一公里长的地方竟有大小粮行80余家;到了十九世纪末时,无锡当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也成为全国五大碾米中心之一。

  “三里桥之繁华,真的并非说说而已。”郁有满告诉记者,三里桥不但有米市、粮行,还有其他各类商业。比如一些店铺经营着船具、渔具。地上摆着的、墙上挂着的,全是篷布、铁链和轮桨。这些就如现在的4S店,是为船舶服务的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里桥的“米市”开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像从前老三里桥旁的那座“芙蓉楼”,那个时候,到无锡来做粮食生意的外地客商,没有一个不知道它的。因为它是当年三里桥畔最高大的建筑,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许多老北塘人建议恢复三里桥历史街区,今年市政协会议就有这类提案。北塘、三里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怎样规划设计、怎样保护,都有深意在内。郁有满说,他的外祖父住在新三里桥北堍,自己曾在市四中上学,他的一些老师、同学都住在这一带。与许多老三里桥人一样,这里留有大家年少时的记忆与梦想,盼望这里能留得住乡愁。(陈菁菁)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