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人物春秋 > 正文

近代无锡名医邓星伯

2020

07/06

14:14

来源

无锡吴文化

分享

  当下新冠病毒肆虐,世界人民同心扑杀,我们不禁想起我国的古语:“国危思良相,病笃思良医。”笃,(病势)沉重。病势沉重时就念想医术高明的医生。

  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流颂。他还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也是千年来的传世格言。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善于用人了,就没有被抛弃的人;善于用东西了,就没有被抛弃的无用的东西。)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

  无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好多名医,近代医界也是名人辈出,邓星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名医

  邓星伯(1862.1.16—1937.10.15)(注),名福溶,号润生,以字行(即世人以他的字“星伯”称呼他),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1862年1月16日)生,无锡城郊江溪桥邓巷人。邓星伯出身中医世家,祖上几代均为名医。星伯幼年读书十分勤勉,12~21岁间,随伯父邓羹和习医(邓羹和是无锡医派代表人物之一),21岁继承家学,开业行医。邓星伯和堂弟邓季芳在无锡南长街南上塘街上(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无锡市南长人民医院原址)创建邓氏“南阳医室”,兄弟同堂一室,邓氏中医声誉日增。27岁时经黎里邹先生引荐,邓星伯拜从当时誉为“江南第一圣手”的常州孟河马培之学医。

  孟河,位于常州市武进县西北部。相传唐朝时常州刺史盂简,在此开浚孟渎河,故名孟河。明初时为防倭寇而筑城,故又简称孟城。这个江南小镇,曾以众多的中医名家而驰名,形成中医的江苏近代的一大“孟河学派”,在江苏省中医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贡献。19世纪中叶,孟河医家崛起,直至民国初期,延绵了一个多世纪。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821—1874),孟河医派进入鼎盛期。晚清民初孟河医派的代表是费、马、巢、丁四大家。马培之(1820—1903),清代名医,字文植,以字行。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孟河医派中马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曾应诏入宫为御医,为慈禧诊病,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务存精要”匾额,赐三品官,名震四方。

  邓星伯拜从老师马培之,白天随师从诊,潜心观察老师临诊;晚上攻读医书经典,孜孜不倦,每至深夜就寝。严冬盛暑,研读不辍。马氏藏书满屋,星伯饱览无遗,且一一手录,共得四百余卷。如此三年(也有说六年),尽得老师诊治之精粹,精内外二科,成马培之的高徒。1895年(33岁)为侍奉多病老母回无锡行医,其登门求治者,日以百计。中年以后,声名日著,日诊二三百人,苏、浙、京、沪求诊者络绎不绝,远至闽、粤、皖、鄂、鲁、豫。时人评他:“ (kuí,揣测)阴阳,辨五色,施方术,一锤定音,着手成春”。

  “孟河医派”名医杨博良,早年欲拜马培之老先生为师,马老先生以年迈体衰,推荐得意门生邓星伯。邓星伯又将马培之临证医案的精华收集整理成《务存精要》一册、《外科集腋》一册,成马氏的传世之作。

  二、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有一年,清廷摄政王载沣患湿温伤寒,御医诊治无效,由宫保(官员的虚衔)彭玉麟推荐并亲自到无锡传旨,诏邓星伯去京诊病。此事轰动无锡城。邓星伯进京10日,复诊5次,将载澧重疾治愈,闻名内宫,传为妙手。之前为载沣治病(未愈)的那位太医,特将他所开的药方请教邓,邓剖析说:患者看似形体魁悟,其实体胖痰盛,外强中不足,虚阳潜上,蒙蔽清空。李东垣(金代医学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说过:“湿温忌表”。今你是用“表达之法”,用药过于升散(仿麻黄汤及大柴胡汤加减),不合病理。那太医恍然,为之折服。

  在苏州的江苏按察使和布政使朱之榛特聘邓星伯为他的医药顾问,每以电报请出诊。后慈禧太后有病,朱之榛荐举邓氏入京都,但星伯无意于此,于是转荐苏州名医曹沧州。

  邓星伯行医50余年,注重医德。常对子侄辈说:“为医者应仁慈为怀。贫者已苦,患病则更苦,对此必尽力拯救,不能以无利而拒之门外,更不能乘人之危索取钱财、败坏医德医风,吾最痛恨之。”

  民国时,1920年前后,山东督军田中玉得病,邓星伯经推荐去山东诊治,邓断为小中风,用药调理,十天病情就好转。临行,为表感谢,田中玉赠一年轻婢女给邓作侍妾。归途中,邓星伯向婢女问其情况,知道她原籍淮阴,因家贫被卖到山东为婢女。邓星伯十分可怜她不幸的遭遇,随即取道江北,将婢女送还其父母,并赠银接济,嘱嘱咐她另择伴侣。全家感恩戴德。邓的义举成为一时美谈,流传于世。

  三、传奇故事

  传说,在邓星伯为山东督军田中玉治病后不久,一天有三人来无锡寻到星伯,其领头人拿出了当时宜兴县长储南强的名帖,请邓先生去为他们主人治病。星伯见况,宜兴也不远,欣然从命,让一徒弟带了医箱,跟来人乘船出诊。谁知此船並不去宜兴,竟往安徽而行,直行到安徽和江西的交界的群山之间,星伯问来人此是何处,回说是“上山”,系九龙山的山岭,此行是为他们的山首箫大王看病。船停众人上山,门首是八个彪形大汉,手持凶器,不远处还有两具死尸。来人说,那两个是医生,骗了我们,没治好山首的病,反而更重了。星伯徒弟见状十分害怕,星伯心知这是威吓,那两个不像医者,牵了徒儿的手,稳步前行。到了山堂,见到了山首,外形中年壮实,但显病态。山大王双手向星伯一拱,说慕名邓先生,请来山寨为我治病,治好重金相酬····。星伯还礼,然而诊治。一番望闻问切,星伯确诊为“风寒”症。星伯认真地开了药方;对抓来的药又一一核对;亲自煎药,按时服用。只三天,山主的病情痊愈。星伯带徒离山,箫大王取重金相送,星伯不受,山主见星伯高义,就亲自取出一面三角杏黄旗对他说:此旗有我的印记,请随身珍藏,如遇到强人好汉为难,出示此旗,会保你平安。星伯匆匆告别,一场危机,有惊无险地过去。

  1923年5月5日,在津浦线上疾驶的由浦口开往天津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车上,乘坐着中外旅客200余人,其中有参加山东黄河宫家坝堤口落成典礼的外国记者和外国旅游者数十人。次日凌晨,当列车行至距离临城站3里的沙沟山时,突然被孙美瑶率领的“山东建国自治军”1000余人所阻截,劫走外国旅客39人,中国旅客71人。除英人纳恩满当场被打死外,其余全部被押往峄县的抱犊崮山麓巢云观圈禁起来。这就是当时历时37天、震惊世界的“临城火车大劫案”又称“津浦路火车大劫案”。而邓星伯因行医,正在这班列車里。

  绑匪持枪冲入邓星伯的車箱,大声吆喝众人举手,欲行抢劫。星伯心中紧张,但还是神色不慌。待绑匪到星伯身边,他忽然想到随身带的杏黄旗,何不试试。他镇定地对绑匪说:“我有一样东西,请给你们长官看看,可以吗?”绑匪中为首的看了星伯的风度,一时吃不准,就依了,派一传令兵去办。不一回,传令兵手持旗回到車箱,和绑匪中为首者耳语了几句,为首者对大家说,大家听了,这节車箱的人不能动他们,全部放走。说了,又将旗还给星伯。邓星伯和众人逃过了这一劫。(“临城火车大劫案”是史实,但邓星伯的奇遇,行文的我,再三查实,不见确切的档案资料。故,只称传奇故事。但此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也反映了百姓对邓星伯的崇敬,特记之。)

  四、医术特色和著作

  邓星伯非常重视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崇古而不泥于古,善于吸取各家之长。他治病的医案简洁,每例必说清治疗原则和方法,用药轻清流畅。对咳嗽一症,用药尤注意宣肃两法。对肺病一症,以养肺阴和脾胃、平肝化痰为主用药;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常以调理脾胃之方,收事半功倍之效。

  尤为擅长外科,对《外科正宗》及《疡科心得集》颇有心得。在临床上,对外疡中最常见之痈和疽,属阴属阳,判别尤为严格。熨烫刀圭手法更为精湛。对肠覃一症(肠覃是一种指妇女病名),先用药线结扎,再用烙铁熨落,手法灵巧,为人称颂。在外科治疗中,重视《内经》中关于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对虚弱患者,常以养胃阳、理胃气之法,便能调治而愈。生平喜以和、缓、平三法诊治,认为对虚弱患者更为相宜。他说:“药物轻清,当谓用药如用兵。用之得当,虽药少性味平和,就能中病,且可起沉疴(沉疴,意指久治不愈的病)。”

  近代儒学大师唐文治赞邓星伯是“利泽及人,滂沛四塞,口碑载道,遐迩无间。”(邓的医术高明,惠及众人百姓;邓的医德高尚,到处传颂。)

  民国26年日本飞机轰炸无锡,邓星伯受到惊吓,不幸于同年10月15日(1937.10.15)去世,终年75岁。邓星伯所作的《临症医案》4册,可惜已经遗失。解放后,油印了一册《邓星伯或问之医话》。1985年整理成《邓星伯医案八百例》1册。星伯一生行医,门生百余,无锡知名中医徐南甲、苏进解等,皆出自邓门。星伯后人,多是无锡名医。

  邓星伯的医术和医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振康)

  (注)关于邓星伯的出生年月,有好几个版本,有说生于1860年,还有说生于1859年,经再三核实,本文取出生于1862年。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