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习俗 > 正文

七月半,坌棵芋头看一看

2020

06/18

13:02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鸿山地区农村有《月半歌》,其中一句就是“七月半(农历)坌棵芋头看一看。”吃芋头是鸿山地区诸多食俗文化中的一种事象。

  芋头俗称芋艿,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鸿山地区大多作一年栽培。芋头地下有肉质球茎。球茎椭圆形或卵形;叶子为盾形,绿色;叶柄长而肥大;肉穗花序,单性花,黄绿色,鸿山地区很少开花。喜高温湿润,以球形繁殖。球茎富含淀粉,可食用,亦可药用。

  鸿山地区大多数农家喜欢种芋头,原因是它的食用价值,可解农历七、八月份口粮不足之忧。据说旧时官府赈灾放粮时,亦把芋头作为赈灾物资。上世纪50年代,我家种芋头的地块在屋旁水田边,那是祖父把稻田里的田埂泥一担一担挑到田岸边,经过冬季的酥化整理成高出水田30公分的狭长的一块地。芋头下种前,先在塄头劈出一道道小沟,沟里放上猪灰、羊灰。每道小沟均匀放4个发芽的芋头,然后浇上盖籽粪,再把小沟填平。麦收后,稻田里上水栽插秧苗。这时正是芋头生长需要水的时候,看到芋头一天天长大长高,全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芋头既可作辅助主食,也可作菜肴。《汉书·翟方进传》有:“饭我豆食羹芋魁(下种时的芋头)。”我家则把芋头作为辅助主食。芋头的食用方法很多。

  一是糖芋头。芋头坌出来以后,把根须、叶柄去掉,把芋艿和芋婆头分开。芋婆头就是下种时的种,有拳头大小,它周围长出的若干小芋头称芋艿。把芋艿放在石臼里用木棍舂,去掉表皮,洗净后下锅煮,待芋艿煮烂后放入适量红糖。糖芋头香甜可口,但剥芋头根须时的感觉实在难以启齿。我第一次帮母亲剥芋头,没多久,小手通红,十指瘙痒,越搔越痒,最后手背上出现小的红点,我急得直哭。祖父看见我的窘状说:“小赤佬,芋头好吃,也要尝尝剥芋头的味道。”说完把我抱到灶间里灶膛边,把我的小手往灶膛里伸,但不碰着柴火。不一会,瘙痒的感觉没有了。长大后才知道芋头有微毒,手痒是毒素的作用,但芋头煮熟后毒素就没有了。

  二是芋头糖粥。把去掉表皮的芋头洗净后,放入锅中和糯米一起煮粥。芋头煮烂后放入少量的白糖。这是我年幼时最喜欢吃的。

  三是烧毛芋头。把剥好的芋头洗净,放入锅中煮烂后盛在碗中上桌。全家人一边吃粥,一边吃剥掉表皮的芋头。食材虽然简单,一家人也吃得特别有味道。

  四是吃咸芋头。把去掉表皮的芋艿,削去表皮的芋婆婆切成片后一起煮,放入适量的盐,煮烂后当主食吃。我总是拣芋艿吃,因为芋艿烂,芋婆婆片不易烧透,有点僵。祖父看到我光吃芋艿,脸上露出了笑容,而他总是搛芋婆婆片吃。

  五是吃叶柄。叶柄俗称“芋头通”,长而肥大。把“芋头通”去掉叶,剥去“通”的表皮,洗净后放在镬架上蒸,镬架上再蒸小半碗自家做的豆瓣酱。蒸熟后的“芋头通”放在酱里一拌,就成了一道可口美味的菜肴。

  祖父曾给我讲过一个芋头救灾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说是江南农村家家都种芋头。那一年,风调雨顺,某村的芋头长得特别好,霜降以后,每家收获的芋头堆成了小山。吃不完,又无处卖,怎么办?邻村一个识文断句的老秀才出了个主意,要他们把芋头烧熟捣烂做成砖头状,晒干堆放好,以备荒年。第3年,江南大旱,土地龟裂,河道断流,农田绝收。在这无粮可吃的情况下,这个村的村民想到芋头砖,就拿出来当粮食吃,全村老少靠芋头度过了荒年,还帮邻村百姓度过了难关。

  年轻时,我只知芋头的食用价值,对其药用价值一无所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对芋头的药有价值略知一二。

  陶弘景《名医别录》云:芋头“辛、平、有毒”,有“宽肠胃,充肤肌,滑中”的功效。《滇南本草》曰:“芋头味甘麻”。《食物本草》载:芋头“疗烦热、止渴;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由此可见,芋头能开脾健胃,除烦解渴,使人胃肠通畅,肌肤美白。人们都说江南女子水灵、白嫩,也许是经常食用芋头使然。

  一个甲子过去了,年幼时芋头糖粥的味道,剥芋头时的感觉一直未忘却,且回味无穷。(朱华彦)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