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习俗 > 正文

最忆儿时端午节

2020

06/18

13:01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鸿山地区百姓称作端五节。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日习俗、食俗较多。习俗有赛龙舟、大门框上挂艾草、菖蒲、大蒜,在大门口洒雄黄水,用雄黄水在孩童额头上写“王”字或点上一个圆点,等等;食俗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等。儿时过端午节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门框上挂什么,酒里放什么,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我最关心的是粽子。因为小小的粽子里有我的一份付出。

  我家屋前有一大片竹园,竹子的品种有淡竹、“燕笋”竹、“婆鸡”竹。立夏过后,笋芽在地下蛰伏了一个冬天后,闻雷而动,破土而出。爷爷每天清晨总要到竹园里去看看,了解春笋生长情况,什么地段出了几只笋,其中几只粗壮的笋要留着长成竹子,第二年可以卖给竹行;几只细小的笋准备挖出来食用。我总是跟在爷爷后面东张张西望望。一天爷爷指着几株比我长得高的嫩竹子对我说:小赤佬,明天来拾箬叶(笋壳),裹粽子要用的。第二天一早,我独自跑进竹园,希望能拾到箬叶,看看地上没有,再望望竹竿,笋壳还没有自动脱落,仍然裹在竹竿上。我踮起脚,准备把那片肥大的笋壳剥下来,耳边传来了爷爷的声音,“不要硬剥,硬剥要损坏竹竿的。不要急,今天拾不到,明天、后天总能拾到的。”我乖乖地把伸出去的手缩了回来。后来听祖母说,夜雨过后箬叶最多。我就巴望老天爷落雨。没几天,一夜春雨淅淅沥沥下到天亮才结束。雨过天晴,我拎了放箬叶的竹篮直奔竹园。真如祖母听说的,地上到处是竹笋脱落的箬叶,我就拣叶片大的,不破损的,不一会,拾了满满的一篮。爷爷看了翘起大拇指表示夸奖。从此拾箬叶就成了我每天的功课。拾来的箬叶多了,祖母会送给亲眷、邻居。隔壁王好婆拿着祖母送给她的箬叶,连连道谢,还说倷孙子蛮会做事的。这时祖母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本草纲目》云:“粽子,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何以称粽子?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状,故称粽。鸿山地区包粽子称裹粽子。一个裹字维妙维肖地道出了粽子的制作方法。端午节前一天,鸿山地区家家都要裹粽子。儿时,一般农家人裹的粽子大都是白水粽、灰汤粽、赤豆粽。仅用糯米裹的粽子称白水粽,在糯米里放一点碱水称灰汤粽,放少许赤豆称赤豆粽。裹粽子时,我坐在祖母旁看她裹,先把箬叶摊平,卷成尖角漏斗状,然后装上糯米,把箬叶末端裹上去,再用一根稻草一头衔在嘴里,一头用手把粽子扎紧,扎得越紧越好。我的任务是把裹好的粽子白水粽两只一结,灰汤粽三只一结,赤豆粽则是单个。我最喜欢吃灰汤粽,剥开箬叶,淡黄色的粽子香气扑鼻,三只尖角小巧玲珑,象糯米做成的工艺品。粽子无味,吃时要蘸糖。那时无绵白糖,只有白砂糖,一小粒一小粒的。剥开箬叶,把竹筷扦进粽子里,蘸一次糖就吃一口。那时我特喜欢甜食,蘸糖时往往用力蘸,粽子上粘着白糖就多,吃起来更有味道。

  儿时我好奇心强,凡事总要问爷爷。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从后宅镇上广和堂药材店里买回一包橙黄色的粉末。端午节那天,他把小半包倒入半瓶白酒里,大半包倒入碗里加入少量河水调和。看到黄澄澄酒和水,我就问爷爷那是什么东西,甜不甜?爷爷笑着说:“小赤佬,就想吃甜的。那是雄黄,苦的,但能解毒杀箘防病。”早饭后,爷爷把我描红的毛笔洗去墨水,在雄黄水里蘸一蘸,在我额头上写了一个“王”字。我心里纳闷,写个“王”字有什么作用,但不敢再问,大人总有大人的道理。到了学校,同学们额头上有的有“王”字,有的只有一个圆点。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我指指你的额头,你指指我的额头,竟哈哈大笑起来。上课了,老师看到我们的小脸蛋,破天荒地笑了。课后,老师还一本正经地点评,谁额头上的“王”字写得好,谁的圆点点得圆。当老师说我额头上的“王”写得最好,我心里暖呼呼的,心里在说爷爷最棒!

  最忆儿时端午节,那飘香的粽子,额头上黄色的“王”字,……(朱华彦)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