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话说无锡 > 正文

杨巷街的传说

2020

06/18

11:12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杨巷街(原称杨庄),地处今礼舍村东侧,为境内最早的街市。杨巷街的形成,有着一段鲜为人知、凄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相传晋代永嘉年间(308~313),宫廷聚变,权臣司马伦将宦官之女羊献容嫁给形似木头的惠帝为皇后,导致“八王之乱”互相残杀。导致北方晋室士族大夫纷纷南迁,其中羊氏一族跟踪司马氏一族,沿着江南运河直至今无锡石塘湾(司马墩)一带,伺机追杀报复。但临至江南五牧运河,羊氏一族不时浮出“五胡云扰中原,磨擦交锋索战,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司马戚族为子孙,龙争虎斗闹乾坤,刀光剑影欲夺命,杀得熏蒸日月昏”那种血腥场面。顿时感到心有余悸,虽说是皇帝外戚有威,但恐难敌司马一族,如今双方都是心神不宁,有家难归,看来还是到此罢了。于是,羊氏一族就改姓杨氏在五牧上岸,沿着向北带形高岗在这半沼泽水域的芙蓉湖高阜定居。由于羊氏一族带足的是钱财(五铢钱),见这里离五牧运河不远,商贾往返十分方便,于是在这里建起村落,又逐渐建起了商市,并以北方人的称呼取名杨庄(庄在北方亦指商店)。杨庄街坊东西长200余米,呈南北相对之形状,街道二侧并建有青石巷门,夜可关闭。街中设有金银彩帛、烟酒油酱等商品。改称的杨姓在这里定居繁衍,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羊氏一族原在晋室君臣关系极广,其中晋陵内史(常州知府)张闿曾是皇室旧属,与羊氏一族关系甚好,由此张闿时而寄迹于芙蓉湖杨庄,见此地衍沃,值天寒凝冱,兴修水利,命百姓负土,连续几年不断,堰水塞湖为田。其驻地一带的民工使杨庄街市各式作坊顺应而生,麦米豆类集市繁荣,其杨庄东北一侧民工的聚居之地为纪念张公就称张巷(1968年张巷村出土晋代用的五铢钱)。杨姓一族在这里世代繁衍,且文人辈出,传下了不少诗篇:“暮鼓晨钟七颠八倒,往事知多少;昨日今朝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燕子宋时春雪消,几家留得旧窝巢?百岁光阴弹指过,庄舍依然湖水绕”。“水势滔滔古又今,人生在世几回春,就中多少悲欢处,珍重相知勿倦闻”。“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疏柳啼鹃,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

  至元末明初,杨姓开始衰落,李、王等姓迁居此地,其中王姓人士王懋,明洪武年间历任肇庆通判、广州通判、南雄府通判。他对地方商贸发展尤为重视,居官期间总说,“税额颇苛,为商民所累”,后引病告退,回家乡又集巨资,建造旺德桥,使杨庄街又有新的发展,于是王姓家族又称旺巷(意示王巷)。其子王本,秉性如父,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曾任南雄府通判,后升南雄府知府,又对家乡商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至明代中期,随着境内南北河川改向和旺德大桥的建造,各方人口聚居不断增多。众姓氏间相续建成的村巷,其中有一条曹家巷最长,呈现在村巷间的九条弄堂脉络分明,于是一度改称的旺巷又称作杨巷。同靠近些时,人们并延用杨姓原先打井饮水卫生之习惯,先后打井十三只供各姓氏公用,据说这十三只井只只开到泉眼,井底全部用敲碎的石子过滤,四周用上等瓦盘好,井圈用青石围拢。由此杨巷的“九弄十三井”一直传呼至今,但至今杨姓与曹姓已经消失。至清初杨巷的王佐才,号湄隐居士曾有诗作,“滨湖多农家,柴门村落聚。会看万宝成,京坻广黔庶”。“幽楼好避秦时乱,烟波无际尽舟帆。”康熙年间的王大猷亦有诗云:“荻花萧瑟浮孤屿,雁阵联翩下野塘。凭谁送到江洲酒,笑倚栏杆一举觞。”这些诗作,都不同程度地描述了杨巷街坊的情景。

  清末(1860年)太平军与礼社团练较量,守在杨巷(东营)的礼社团练,被太平军的炮火所摧毁,使杨庄老街遭受灭顶之灾。街中团勇与平民死尸连连,过路行人目睹称为阴街,亦称“死人街”。由此街中少量经商之人,先后迁往东侧新桥街和西侧礼社街等地,杨巷街从此消失。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