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闲话惠山祠堂群

2020

06/18

10:56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无锡是个好地方”。曹禺先生不是无锡人,但他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1933年)创作的五四运动以来轰动全国的优秀多幕话剧《雷雨》中,就已经说“无锡是个好地方”,70多年过去了,而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喝太湖水长大的无锡儿女们,当然对这块热土地更加会有亲身感受。

  我想,好地方不完全显现在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还在于它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深厚;而地理的优势得于天、文化的优势得于人,天人合一才形成了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无锡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底蕴深厚、光华灿烂的吴文化。

  我不敢说无锡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不敢说无锡历史上的伟人和名家比其他地区多,但是有一点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和时代的先驱,是他们全方位发展了无锡的文化,使无锡文化的综合实力比较雄厚,文化门类比较齐全,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这里以惠山祠堂群为例,来谈谈祠堂文化与无锡文化,祠堂文化与吴文化。

  

  当人们踏进惠山、锡山这片古老的土地,那一组组、一行行、蕴藏在寺庙、园林之中、密集紧靠的祠堂建筑群,会使你震惊不已。它们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傍水而立,左右相邻,成巷成街,并与惠山、锡山的自然山水、林泉胜迹融为一体。

  惠山祠堂建筑,起始于汉代,兴盛于明清,延续到民国,建筑跨度2000余年。在不到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古华山寺、天下第二泉为轴心,在惠山浜、上河塘、下河塘、直街横街之间、听松坊、二泉里古道两旁,建有墓祠、宗祠、神祠、专祠、先贤祠、忠节祠、书院祠、园林祠等118处风格各异的祠堂建筑群,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63处,涉及奉祀的将相、先贤、名人、忠烈等有80余姓氏,250余人物,其祠堂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保存之完好,为国内所罕见。这里,荟萃了多种祠堂的文化形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一本无锡的《百家姓》,一部无锡的《名人传》;史家曾慨叹无锡惠山祠堂群宛如一座“唐宋元明传,从古看到今”的“露天民族文化博物馆”。它蕴含有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民俗学、姓氏谱牒学、宗教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文化内涵。惠山祠堂群是无锡走向全国、通往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2006年6月已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江苏省人民政府也正式提交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凡祭祀帝王将相的称为庙,祭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建庙立祠受到十分严格的等级限制。商代,王室制定了祭祀的“庙制”;周代形成了“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祭于其寝室”的等级;西汉,公卿贵族建祠于墓;两宋,程朱理学“以孝治国的儒家伦理得到宣扬,民间建祠祭祖逐渐推行;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颁诏批准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于是,民间建祠立庙之风骤起,梁鸿、陆羽、尤袤、苏东坡、周敦颐、朱熹、倪云林、邵宝、顾宪成、顾可久等数十处祠堂相继建立。春日,惠山五里街两侧,桃红柳绿,夹道乔木古藤,飞楼连阁。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浦长源作诗“出廓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记录并描绘了惠山古街当时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祠庙林立、人流穿梭不绝、香火烟雾缭绕的繁荣景象。清代更盛,无锡邑城内外的名门望族,都以能在名泉胜地的锡山、惠山之麓这块风水宝地上,争得一席之地立祠而为殊荣。数年间,惠山锡山沿河临街、近泉靠山,经常出现挖土奠基、建祠立庙、牌坊高耸、立石树碑的局面,墓祠、家祠、宗祠、神祠等祠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惠山古街。民国时期,建祠立庙之风依旧盛行不衰。

  

  从始建于汉、兴盛于明清、延续至民国的惠山祠堂奉祀的人物群体来看,这里闪烁着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传统思想光辉,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一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他们中有商周时代吴国开国肇基的始祖泰伯、延陵高风季扎;有春秋战国时代楚相春申君黄歇、汉代高士梁鸿、晋代孝子华宝;有唐代良相李绅、张柬之,爱国忠臣许远、张巡、茶神陆羽,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鏐;有北宋名臣范仲淹、司马光、大文豪苏东坡、大词家秦少游;有北宋抗金宰相李纲,大诗人尤袤及理学先驱周敦颐、朱熹;元代高士画宗倪云林;有明代“青天”海瑞,骨鲠之臣顾可久,江南巡抚、兴修水利的周忱,抗倭英雄王其勤,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顾宪成,茶陵派诗人邵宝;有清代兴办漠河金矿、为东北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李金镛,治赈救灾的大善士唐桐卿,经学家秦蕙田,创办近代无锡第一家工厂的杨宗濂、杨宗瀚,仗义疏财、独资建造吴桥的徽商吴子敬等等。

  惠山祠堂奉祀的人物都是忠臣良将、志士仁人、文人学者、诗人画家,他们中许多人的思想品德、意志言行、精神人格、浩然正气,都值得今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祠堂的主要功能除了每年清明、冬至,全族聚集祠堂或祖先墓林,进行年复一年的祭祀活动外,祠堂也有族长行使族权的功能。凡族人违反了族规,须接受教学处罚,直至被驱逐出宗祠。在封建社会里,祠堂是特殊的家族法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祠堂第三个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谱与颁发宗谱,监管祠田族产、开展助学育才的功能。

  

  据地方文献记载,无锡惠山约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里就有祭祀诸侯将相的祠庙。战国时楚相春申君祠(庙)最古老,是惠山始建的第一祠。《越绝书》记载:“无锡历山(惠山)春申君时盛祠以牛(用整猪整牛祭祀)”,“汉时建春申君祠于此,每年祭之以酒,鼓乐喧天”。据以推算,春申君祠约建于汉高祖设置无锡县前后,距今约2200年左右。祠始建于春申涧旁的春申里,后唐垂拱年间(685—688),河北道巡抚狄仁杰曾在江南捣毁淫(过量的)祠,拆除了惠山一批古老祠堂。后来无锡人移春申君祠于锡山东南麓庙巷,改作“社神庙”(无锡属春申君食邑封地),庙额“忠安大王”,俗称“大王庙”。庙中建有大院、正厅、享堂、戏台、观楼等,规模不俗,香火旺盛。唐张继诗“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荫荫石泉水”,就是吟颂春申君祠。春申君祠今剩遗址,列入重建计划中。建于惠山的第二祠是华孝子祠,位于惠山观泉坊街,祀东晋孝子华宝。南北朝南齐建元三年(481),奉齐高帝萧道成旨意,旌表门闾,赐“孝子”匾额,邑人改宅为祠。元至治、明景泰、弘治、清乾隆都广为修建,现存楠木厅、鼋泉、承泽池、溯源桥和四面牌坊,留有明代风格。建于惠山的第三祠是东狱报功祠,原称东狱庙,俗称圣帝殿,位于锡山北麓,祭祀商汤时德行天下、兴周灭纣的功臣黄飞虎,五代十国时,后唐同光二年(924)建祠。元代至顺、至正年间,两次毁于火、兵,明太祖洪武四年(1571)重建,英宗正统元年(1416)复建。祠内建有楼、殿、庑,辅有井、池、亭。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改建惠山泥人研究所。东獄报功祠已纳入重建计划中。建于惠山的第四祠是张中丞祠,亦称张巡庙,祭祀唐代靖忠殉难的中丞张巡及睢阳太守许远,北宋崇宁二年(1103)建祠,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位于东獄报功祠右首(今直街116—120号),张巡庙历代都有修葺,重建后巍峨堂皇,规模壮丽宏伟,自头门至正殿共三进,现存二进,已毁头门和第一进。原头门前有大照壁一坐,头门后有石雕神马、马伕各一;进去有泉池、石桥。二进前为显忠坊,二进后为戏台、观楼。三进正殿上塑张巡老爷像,两旁塑困守在河南睢阳的十余名遇难将士像。正殿前有贺兰进明的两只铁脚作长跪状。后园堆有太湖石假山,造型挺拔剔透。今张中丞祠(庙)现存二进,有正殿、戏台、厢房、观楼,庙左有许远配殿,院内尚幸存两棵400余年的古银杏树,太湖石假山主体和明万历年间打凿的 “云泉”古井一口。惠山祠堂建祠时间稍晓者有李阁学士祠,祀清内阁学士李金镛,祠建于清末,现存二进,已列入重建规划中。杨祠与杨藕芳祠,祀清布政史杨艺芳(宗濂),祀乡贤杨藕芳(宗瀚),祠建于民国初(1911),现保存较完好。唐桐卿祠,祀乡贤清末大善士唐锡晋(桐卿),祠建于民国八年(1919),祠前有碑亭,祠后有“思院”、莲沼、假山等,祠原有二进,2009年因宝善桥改建、锡惠路改道被拆,现列入移地重建规划中。

  惠山祠堂群多达118处,无论它建祠时间迟早、规模大小,每处祠堂都有它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惠山祠堂群的整体风格,既不同于皇家园林那样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又不同苏州园林那种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占地面积宽阔,这是受到惠山地形的限制和用地紧俏等原因。

  惠山祠堂主体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单檐歇硬山式顶形式,粉墙黛瓦。灰调子形式的江南传统民居式建筑。房屋建制不高,简朴无华,一般为二进、三进式,祠内建有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庭院植有树木华草,庄严典雅。少数祠堂建有戏台、观楼、奇石假山、池沼园林等。如元代强可仕建的古华山庄、明代邹迪光建的愚公谷、秦耀建的寄畅园、谈恺建的惠麓小圃、秦洪洲建的栖隐园、顾可学建的慧岩小筑、邵宝建的二泉书院、尚德书院等及以后所建的留耕草堂、思园等等。惠山祠堂还有一个突出事例,1929年无锡县府将李鹤章祠改建成“惠山公园”,园内多植花草树木,建有厅堂、荷轩、曲桥、假山、水池、亭台、回廊、楼阁,2009年重修开放。

  惠山祠堂群地处无锡核心城区与锡惠名胜山林之间,在祠堂所在地都能看到惠山如九龙蜿蜒,锡山如龙头前的一颗明珠,优美的自然景色,古朴的民族建筑,明媚的园林景物,形成了独步江南的祠堂精华。

  惠山祠堂供奉着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因此也存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东晋华孝子祠的《真赏斋法帖》、元代张翥、杨维祯撰,明代文徵明书的《春草轩辞》,南唐钱鏐祠的梁架彩绘,“金涂塔,铁券图”石刻,北宋李纲祠的李纲诗碑,尤袤祠的尤袤手书简牍,顾可久祠的顾洞阳《闲居赋》、丈人峰太湖石、顾光旭的《诗冢歌》,邵宝祠的邵宝手书点易台四面碑、“五贤像”刻石和滴露泉、古螭吻,高攀龙祠的《高子遗表》石刻,周敦颐祠的乾隆手书“光霁”题刻,王文静祠和廉子祠的古石螭等。还有许多名贵的匾额和楹联:如南齐建元齐高帝赐的“孝子”额,宋光宗赐的“遂初堂”匾额,明庄烈帝为于谦祠书写的楹联,北宋文天祥为袁龙图祠书写的楹联,清乾隆为秦双孝祠手书“孝友传家”匾额,清林则徐为贞节祠书写的楹联,清洪鈞,冯桂棻为王恩绶祠题书的碑刻等。

  

  惠山祠堂群历经兵显战乱,特别是日寇侵华占领无锡之前夕,1937牛11月10日,在惠山古镇的惠山寺、寄畅园、五里街一带狂轰滥炸,投弹140余枚,街巷火光冲天,焚烧三日三夜,园林胜迹、祠堂民宅,伤痕累累,毁损惨重。以后虽作些许修补,然依然面目全非。

  1949年4月,无锡解放,作为封建家族制的主要标志建筑物——祠堂,也打上了句号。或许,现在当地的老人还记得:旧时,当你走进惠山琇璋街(直街)时,抬头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宏伟、气魄不凡的“秦周氏节孝坊”的石牌楼,它犹如在恭候着来惠山朝拜、祭祖和游览的人们。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无论节孝牌坊、神主牌位以及上祠堂祭祖,都被禁止废除。空荡荡的祠堂建筑,收归地方公有,惠山4万余平方米的祠堂房产,由地方政府委托房产部门管理。惠山浜、上河塘、下河塘地段一些规模较大的祠堂,被当时工程兵部队和研究所等部门借用;有的变成仓库、商店和学校,其余的小祠堂都被出租各商店、居民住宅。据资料统计,当时租出商店60余家,租出民宅300余户。以后住户随便改造房屋或添加临时建筑物,改变祠堂功能为住户、商铺。大批祠堂遭到部分损坏。

  幸运的是无锡市人民政府持有真知灼见,为了永久性保护好惠山古镇与园林名胜古迹,保存好这批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谨慎把关,控制惠山古镇的基本建设规模,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惠山古镇一百多处祠堂建筑群,也被“湮没”在居民汪洋大海之中,幸运地逃过一劫,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更为可喜的是,据说民国时代无锡曾经拍摄过大比例尺的航空摄影照片数百余张,这对今后保护、修复惠山古镇与祠堂建筑,有着极其重大的弥补与参考作用,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结束语

  惠山祠堂群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总之,诠说无锡文化与时代文明;惠山祠堂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与文物资料;祠堂文化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惠山祠堂群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工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祠堂文化对无锡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更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与催化作用。幸运的是无锡市人民政府持有真知灼见,为了永久性保护好惠山古镇与园林名胜古迹,保存好这批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谨慎把关,控制惠山古镇的基本建设规模,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惠山古镇一百多处祠堂建筑群,也被“湮没”在居民汪洋大海之中,幸运地逃过一劫,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更为可喜的是,据说民国时代无锡曾经拍摄过大比例尺的航空摄影照片数百余张,这对今后保护、修复惠山古镇与祠堂建筑,有着极其重大的弥补与参考作用,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结束语惠山祠堂群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总之,诠说无锡文化与时代文明;惠山祠堂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与文物资料;祠堂文化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惠山祠堂群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工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祠堂文化对无锡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更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与催化作用。(唐耀陈)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