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吴越夫椒之战和夫椒的地望

2020

06/18

09:57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践五年)吴越两国精兵在太湖夫椒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水战,也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战争的结果是越国为吴国战败,越军溃逃,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上,最后勾践不得不向吴国求和,称臣于吴。这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夫椒之战”。

  此战,是春秋后期吴越争霸的第一高潮,使勾吴国的声威走向了鼎盛。

  一、夫椒之战的诱因

  前506年冬季,吴王阖闾、蔡昭侯与唐成公联合发兵进攻楚国。楚、吴两军决战于柏举,在吴国伍子胥和孙武的指挥下,吴军大败楚军,吴军五战五胜,攻进了楚国首都郢都。

  在吴国攻楚时,越国曾出兵攻吴,公元前505年春,越王允常获悉吴王兵驻郢都,国内空虚,举兵伐吴。吴国派另一支军队抗击越兵,对此这使吴国一直耿耿于怀。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即位。吴国趁机伐越。越王勾践发兵抵御吴军,在檇(读 zuì)李(今浙江省嘉兴市一带)摆开阵势。勾践见吴军军阵严整,出奇计击败吴军。吴王阖闾受伤退兵,因伤势过重,死在距离檇李七里地陉地。史称“檇李之战”。阖闾去世,由太子夫差继位。由此,吴越更结下深仇。

  吴王夫差(约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氏,阖闾之子。吴王夫差年轻气盛,他牢记父仇,立志报复。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伐越,就想先发制人,趁吴兵未出,抢先伐吴。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夫差闻讯,征发全国水陆军迎战,双方在太湖夫椒(今无锡马山一带)水域展开激战。史称“夫椒之战”。

  这些只是夫椒之战的诱因,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吴越双方争夺太湖的水权。

  春秋后期,我国东南的吴、越两国都处在国力上升期,向外扩张。广阔的太湖,其南边是越国的生存基地“杭嘉湖平原”,其北面是勾吴国的生存基地“苏锡常平原”。越国如果能够控制住太湖的水权,他们就可以向东、北方向任意攻击吴人在苏锡常平原的沿湖据点,特别是太湖马山附近的阖闾城(注1)和姑苏城等(注2),并最终控制住整个苏锡常平原。吴国如果能够控制住太湖的水权,将乘势进入杭嘉湖平原,并最终越过钱塘江攻入绍兴平原。

  《论衡·书虚篇》载“余暨以南属越,钱唐以北属吴,钱唐之江,两国界也。”夫椒之战前夕,钱塘江是吴越两国的临时国界。越国迫不及待要夺取太湖的水权,出兵攻吴,吴国迎战于夫椒,越国大败于是吴国攻入越国境内,致使越国北疆尽失。

  吴越形势图

  二、夫椒之战

  史书中对夫椒之战的记载很简略,没有描述详细的战况。《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在檇李被越国打败之仇。接着,吴军乘势攻打越国。)《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吴王夫差元年,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吴国坚持军事训练,一直有报复越国之志。二年,吴王出动全部精兵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军。)《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只能知道夫椒之战的概况:始是越王勾践知道吴王夫差备战伐越,先发制人,抢先伐吴。后遭到吴军的迎头痛击。越军战败溃逃,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求和称臣。

  在《东周列国志》中有对夫椒之战的较为详细的描述:“初合战,吴兵稍却,杀伤约百十人,勾践趋利直进,约行数里,正遇夫差大军,两下布阵大战。夫差立于船头,亲自秉桴击鼓,以激厉将士,勇气十倍,忽北风大起,波涛汹涌,子胥,伯嚭各乘余皇大舰,顺风扬帆而下,俱用强弓劲弩,箭如飞蝗般射来,越兵迎风,不能抵敌,大败而走,吴兵分三路逐之,越将灵姑浮舟覆溺水而死,胥犴中箭亦亡,吴兵乘胜追逐,杀死不计其数。

  勾践奔至固城自保,吴兵围之数重,绝其汲道,夫差喜曰:‘不出十日,越兵俱渴死矣。’

  谁知山顶之上,自有灵泉,泉有嘉鱼,勾践命取鱼数百头,以馈吴王,吴王大惊。勾践留范蠡坚守,自帅残兵,乘间奔会稽山,点阅甲楯之数,才剩得五千余人。勾践叹曰:‘自先君至于孤,三十年来未尝有此败也!悔不听范、文二大夫之言,以至如此。’”(东周列国志第79回)

  据此,吴越夫椒之战有三次战斗。第一次,两军接触,越小胜,吴小败,吴兵伤亡百余人。第二次,勾践遇到夫差主力,布阵大战。第三次,吴国大军乘风势以优势的军力大败越军,越大将灵姑浮、胥犴都阵亡,吴兵乘胜追逐。

  《东周列国志》只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不是信史。不过冯梦龙(1574-1646,明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即今苏州人),对春秋时期吴、越国的历史颇有研究,他的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夫椒之战的分析

  夫椒之战吴国为什么能大败越国呢?我们来看夫椒之战中吴、越两国的情况。

  吴国: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汲取教训、积极备战。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阖闾去世夫差接位,夫差派人站在院子里,只要自己出去进来,都一定要对他说:“夫差!你忘记越王杀了你父亲吗?”夫差就回答说:“是。不敢忘记!”到第三年他就兴兵,向越国报了仇。

  据《越绝书·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记载,公元前496年的吴越檇李之战,吴军伤亡惨重,败退回国。这之后,伍子胥认真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认为吴军所以失败,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吴军疲弊困顿到了极点。他责备自己,内心非常悲伤。伍子胥经过了三年的自责自咎,不与妻子儿女亲近,肚子饿了不肯吃饱,身上冷了也不肯加衣服,专心一意考虑向越国复仇。他发布命令遍告百姓,上下一心振兴吴国,而百姓也像亲近父母一样地归附而来,听从伍子胥的命令。吴国士兵,同心齐力,誓报国仇。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元年,吴王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信用伍子胥和孙武,吴国坚持军事训练,蓄势待发,立志击败越国。

  越国:君臣意见不一、错误策略、用人不当。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践五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伐越,就想先发制人,趁吴兵未出,抢先伐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对越王勾践发动对吴的攻战,大夫范蠡劝谏说:“不行,我听说用兵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是绝对不利。”越王勾践不听,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断然举兵进军吴国。

  越王勾践又重用石买为主将。石买这个人能言善辩,迎合勾践的心意,被勾践信用,在越国拥有大权。据《越绝书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记载:“在夫椒之战中,当勾践任命石买担任越军的主将时,越国的年长者和壮年人都向勾践进谏说:‘石买这个人,人人都跟他有怨,家家都与他结仇。他贪婪好利,是一个见识短浅的小人,没有长远的谋略。君王如果重用他,越国一定不会成功的。’但越王没有采纳这些意见,还是派石买率兵出征。石买领军后,斩杀好多无辜的人,他一心想用威力慑服全军,以此动摇其他将领的地位,自己独专军权。将士们惊恐万分,人人都感到无以聊生。兵法说:‘对待百姓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关怀备至,那末,就能够跟他们一起去赴难了。’而石买却背道而驰,使越军将士的斗志已经像鱼烂了一样地溃散瓦解,但石买却一点也不了解,还是用严峻的刑法去对待他们。两军对战,伍子胥敏锐地觉察到了越军的弱点,看到了战胜越军的机遇。于是他用奇谋异策,命令吴军一会儿攻北,一会儿攻南;在夜里点起火把擂鼓,好像要发起攻击似的,而白天则布下伪装的部队,以此迷惑越军。越军应战不暇,疲于奔命。结果,越军军心恐惧、溃散,政令不能推行,队伍分崩离析,节节败退。军士急向越王汇报,越王就把石买杀了(有说石买为军士所杀)。”

  但“夫椒之战。”越军败局已定,四处溃逃,吴军乘势攻进越国。越王带着五千士兵踞守在会稽山,吴军追击并包围了会稽山,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称臣。

  四、 夫椒之战地望

  那么著名的“夫椒之战”发生在哪里呢?史书上语焉不详。

  1、《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此只是说,夫椒之战就是发生在“夫椒”。在《北大整理本春秋左传正义(全四册)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中说:【疏】注“夫椒”至“椒山”。正义曰:杜预此注以椒山为山名。

  《史记》:“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这里也未指明夫椒在何处。在《史记》【集解】中说:杜预曰:“太湖中椒山也”。

  《国语·越语下》载,勾践欲伐吴,范蠡谏之不听,勾践“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韦昭注云:“五湖,今太湖。”

  以上的注说,表明了夫椒地望是在“太湖中椒山”。

  2、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我国著名的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中载:“夫椒山,左氏传云,吴王夫差败越王于夫椒。注云,太湖中椒山是也。”

  纂修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北宋中叶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卷五·常州》中载:“夫椒山,左氏传云:吴王夫差败越王于夫椒。杜预云:太湖中椒山也。”

  纂修于宋代咸淳四年(1268)的《咸淳毗陵志》中载:“夫椒山一名湫山在县西太湖滨。九域志云县有大湫山。左氏春秋及史记吴夫差败越于夫椒。杜预注太湖中山也。”

  以上进一步明确表明,夫椒山(湫山)就是太湖中的椒山,是吴王夫差败越王勾践的夫椒之战所在地。

  3、太湖中的夫椒山又从属何地呢?

  据《苏州府志》记载,在太湖的七十二峰中,属于无锡境内的有:马迹、津里、横圻、钱堆、独立、大矾、小矾、东鸭、西鸭、三峰、大雷、夫椒、小椒。

  府志中明确指出,夫椒、小椒属无锡。还有有名的马迹山。

  明正德(1491—1521年)户部尚书、文学阁大学士王鏊撰写的《七十二峰记》载:“马迹之北:津里、夫椒为大,夫差败越处也。”“与夫椒相对而差小者,为小椒。”

  蔡昇《太湖志》载:“夫椒山一名夫湫山,在马迹西南。”常州志云:“夫椒山一名湫山,在无锡县太湖滨。见九域郡国志,又寰宇记云夫椒山在武进县,又云小夫椒山一名小椒山,在马迹西南。由此观之,山虽有大小之别,而夫椒之名未尝分也。”。蔡升是洞庭西山人,他的《太湖志》共10卷,其子还为之搞了一个《续编》。王鏊在蔡升《太湖志》基础上加工而成《震泽编》。由此,《太湖志》成书当在明正德年前。

  清初陈玉璂(1636—1700,字赓明、号椒峰、夫椒山人)撰写的《七十二峰记》载:“马迹之东曰夫,西曰椒,史称吴王败越者是也。”

  《太湖备考》载:“大椒山,在马迹山西南。小椒山,与大椒山近。按,钱孝《马迹山志》:‘夫椒,马迹山之从山,相距不远。东曰夫,西曰椒。’”

  《太湖备考》是一部太湖专志,成稿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作者金友理。全书从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了阐述,堪称是一部关于太湖的百科全书。

  《太湖备考》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太湖备考》中指出了“夫椒,马迹山之从山。”

  早在明嘉靖初年钱孝(字师舜,好西青山人)曾首撰《马迹山志》,明嘉靖五年(1526),南京太仆寺杭淮作序,序中说:“马迹山一曰夫椒,在震泽中,为武进属地。”许棫(1800—1882)所撰《马迹总纪》中说:“山在禹贡震泽北湖中,即古夫椒。”“夫椒虽有二山,确为兹山之总称。”

  光绪十四年(1888年)道员李庆云仿效道光《江南水利全书》先例,将此前近20年间江南地区水利工程的有关资料,淘汰冗复,辑成《续纂江苏水利全书》40卷,次年刊印。此书按江河、地区、工程种类的统辖关系分别列卷。配有地图29幅。宣统二年,江苏书局将《全书》的图说部分单独刻印,取名《江苏水利图说》。

  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太湖全图》。

  以上明确表明,太湖中马迹山之东为夫山,西为椒山,即夫椒山,史称吴王败越“夫椒之战”之所在。由于夫椒是马迹山之从山,故马山古称夫椒山。其前属武进,现属无锡辖区。

  四、马山的历史遗存

  马山位于太湖北部,是仅次于西山的太湖第二大岛,1972年在岛北围湖造田20平方公里之后,成为半岛。马山古称“夫椒”。据当地出土文物考证,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即有原始氏族部落在此从事刀耕火种和采集捕猎活动。春秋时,相传这里是吴越两国夫椒之战的交战处。1971年10月和11月下旬,在靠近马山,在南堤路附近。共发现石器168件,有斧、犁、镰、矛、钺等。同时还零星发现一些吴越时期青铜器11件,有剑、镞、削等。在马山围湖造田时,曾先后采集到的东周青铜兵器发现于湖底表面,地点零散,不见生活用具,所以不像是墓葬随葬品,很有可能就是吴越两国军事行动时失落在水里的。

  在马山还广泛流传着吴越交战的遗迹,据马山志记载:聚马湾在马山冠嶂峰第二峰下有聚马湾,相传吴王养马之地。在西耿湾有伍子胥盟顶,又名耿湾岭,相传是吴越“夫椒之战”时伍子胥誓师之处。又有石中分,相传伍子胥于此试剑。在和平村四平湾有“战鼓墩”,据说吴越争战中,是吴王夫差亲自擂鼓指挥战斗之处。

  综上所述,“夫椒之战”的地点就在太湖中的夫椒山,由于夫椒山是马山的从山,因此,“夫椒之战”的地点就在太湖的无锡马山一带。(陈振康)

  (注1)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记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元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造阖闾城,地点就在太湖边无锡马山、胡埭一带,其遗址已被发掘考古,其成果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注2)现见到的无锡最早的地方志【元】王仁辅《无锡志》卷一中说,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入郢师还,始城姑苏而迁都焉。”明确姑苏城是在伐楚入郢师还时所建。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